文 | 郭沛源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刊发《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全文。这份报告由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负责编写,并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汉堡G20峰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研究工作。
《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聚焦在两个领域:一是环境风险分析在金融业的应用,二是运用公共环境数据开展金融风险分析和支持决策。报告认为,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可能转变为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且许多金融机构尚不具备识别环境风险和量化评估其影响的能力,因此报告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
但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数据不可或缺。因此,《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特别讨论了公共环境数据(Publically Available Environmental Data,简称PAED)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公共环境数据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评估各类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但因为可得性和可用性的问题,此类数据并未被广泛应用。对此,报告提出四项政策建议:推动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成本与收益分析方法的共享、改善公共环境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支持联合国环境署和经合组织开发公共环境数据指南、各国在国内推动支持金融分析的公共环境数据共享。
过去10年,我做了不少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和咨询,特别是研究和辅导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亦称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等),所以获邀参与G20绿色金融研究课题。我的任务主要是介绍中国运用公共环境数据促进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我分别到伦敦和法兰克福参加了两次技术讨论会,如今成果落地,令人欣喜。
虽然都与信息披露有关,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共环境数据还是有很大差别。前者披露主体是企业,后者披露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NGO)。以往我主要是聚焦在企业信息披露,通过参与此次G20绿色金融研究,我也开始对公共环境数据有了更多思考,发现这个领域别有洞天。从数据规模上说,公共环境数据比企业披露的环境数据要多得多。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气象部门的天气数据、水利部门的水文数据,都可以纳入公共环境数据的范畴;城市里每天消耗的电费、水费也可以成为公共环境数据的一部分。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圈内的是企业披露的环境数据,圈外就是公共环境数据。关于圈内,我们研究了不少,关于圈外,还有大量未知要进一步探索。
以往,我们对公共环境数据缺乏足够认识,以致很多数据都变成“沉睡的财富”。但只要稍加改进,在适当场景下,这些数据就可用来分析企业环境风险和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发挥出价值。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等软硬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环境数据的想象空间比我们现在想象到的还要大很多。其中,由公共环境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形成的环境大数据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新事物,对绿色金融发展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今年4月,平安产险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绿金委)年会上发布了环境风险地图,该系统将工厂周边交通、工厂周边水体、工厂生态系统等数据整合起来,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为企业和保险公司减损提供数据支持。这便是将环境大数据运用到绿色金融商业实践的典型案例。
在民间环保领域,环境大数据的探索起步较早。2006年由马军创立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早期工作便是汇集各级环保部门公开的企业环境违规数据、在线监测数据,搭建中国水污染地图(现称蔚蓝地图),通过舆论压力、供应链压力还有资金链压力,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目前,IPE已经采集了30多万条环境监管记录,数亿条环境监测数据。
最近,IPE尝试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让公众也成为环境大数据的来源。蔚蓝地图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拍摄天空、水体和自然环境的照片,附上时间、地点和空气质量的信息,然后分享到蔚蓝地图。这些图片分享可以是褒扬,也可以是举报。蔚蓝地图APP会如实记录并实时分类统计,分类包括“碧水蓝天”、“污染曝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通过网民上传的黑臭水体的举报和观察的数量,并在地图上直观地标示出来。
如果网民随手拍的图像数据足够多,形成大数据,那么不仅可以给企业和监管部门形成一定压力,促进污染治理,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原理和前述平安产险环境风险地图是相似的,只是平安产险主要依靠的是政府采集和提供的数据,蔚蓝地图APP依靠的是网民分享的信息。
图1: 蔚蓝地图APP的大数据 |
显然,现在蔚蓝地图APP上的随手拍的数据还不够多,所以还要想办法发动群众参与。曾经,有人戏称网民为“键盘侠”和“手机侠”,只会口诛笔伐,没有改变现实。然而,有了环境大数据,“键盘侠”和“手机侠”也可以拯救地球。
商道融绿也在尝试运用环境大数据技术,综合应用各种来源的公共环境数据(也包括其他非环境数据),编制中国宏观ESG景气指数。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缩写,是近年来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领域。实践表明,对ESG相关议题的关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规避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如今,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如贝莱德、高盛、明晟、中国工商银行,围绕ESG进行风险分析或产品研发。今年6月,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也指出,ESG投资原则已经得到养老金、共同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显著提升了资产组合的风险控制和长期收益能力。他还建议从中国国情和市场特质出发,探讨ESG应用中的新内涵、新方法、新指标。
目前商道融绿正在编制中的中国宏观ESG景气指数就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做一个可以指示ESG发展走势的“晴雨表”,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宏观的、指向性的决策参考。ESG景气指数与传统ESG指数不同,它并非基于个股进行评价,而是根据选定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
指标选取遵循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内在逻辑是:当社会、环境等问题压力越来越大,不符合ESG理念的企业(如高污染、高能耗等)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这类企业或项目、资产的估值下降,符合ESG理念的企业或项目、资产的估值上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多资本会被配置到符合ESG理念的企业或项目、资产,并从不符合ESG理念的企业或项目、资产退出。我们根据PSR框架选取了近30个指标,再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譬如用污染天数作为ESG压力的一个指标,用ESG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总市值作为资本市场响应压力的一个指标。我们将所有指标的数据按时间序列采集下来,代入公式就可以计算出ESG景气指数的当期数值,记录中国ESG进程的发展轨迹。
图2: 中国宏观ESG景气指数模型 |
这一指数由融绿、财新和BBD公司联手研发,今年二季度启动,预计三季度就可以发布,届时会公布更多技术细节。据了解,这将是国内外首个运用大数据技术编制的宏观ESG景气指数,值得期待。
(作者郭沛源,商道纵横总经理,商道融绿董事长)
来源:财新网郭沛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