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观点】媒体报道|商道融绿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 谈ESG信披

浏览次数 : 1066
更新时间 : 2024-05-22 18:11:00
日前,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上市公司ESG信披率进一步提升。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针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发表观点。以下部分引用了本次采访后成文,作者记者杨洁、见习记者陈子轩。原文标题《防止过度包装,提升量化水平,上市公司ESG信披踏入“深水区”》



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5月1日起实施。截至5月10日, 20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简称ESG相关报告),而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847家,上市公司ESG信披率进一步提升。在披露数量提升的同时,内容质量的改善提上日程。专家表示,上市公司在ESG披露质量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比如缺乏量化内容、成效自说自话等,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将ESG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

1. 披露率提升
 

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是历史新高,相信在政策信号引导下,未来上市公司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数量会更多。
 

《指引》要求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在2026年开始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也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发布ESG报告,但若选择自愿发布,上市公司应当遵循《指引》的技术要求。
 

 “要求强制披露的上市公司有400多家,其中300多家已经披露报告,其他自愿披露报告的公司数量也在明显提升。但是在数量提升的同时,改善报告质量是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郭沛源说。

2. 防止“漂绿”
 

在ESG报告之前,大多数企业发布的是社会责任报告(也叫CSR报告)。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合并处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CSR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举措,而ESG反映企业行动的外部影响,不再只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附属品。甚至有观点认为,ESG报告应该是企业的“第二张财报”。

当前,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强制披露仍在起步阶段,内容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ESG报告最大的问题就是报喜不报忧。”郭沛源表示。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强调,要防止企业借由ESG“外衣”过度包装进行“漂绿”,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报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手段,借由ESG“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
 

“《指引》的具体要求如何落地,对上市公司来说,确实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郭沛源认为,“短期看,上市公司要提升ESG信披能力,特别是数据管理能力;长期看,上市公司要发挥好ESG报告价值,找到有效激励,否则就只会是交作业心态。这是一个生态建设问题,需要更多投资机构尤其是长期投资机构愿意用ESG信息驱动投资。”
 

郭沛源认为,ESG报告应该成为企业的沟通工具和管理工具。一方面,ESG报告是公司和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下,投资者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ESG报告应该重点讲述投资者关切的内容,以全面展示公司的非财务绩效。公司也应回应监管、消费者(客户)、合作伙伴、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公司还应认识到,既然ESG报告是沟通工具,就不是发布完毕就万事大吉,而要用好这个工具主动与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比如对投资者的ESG主题路演等。另一方面,ESG报告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中的一环,我们常说企业管理中的戴明循环(PDCA,即Plan-Do-Check-Action),报告就是循环中的Check(检查)环节,通过报告的流程把关键指标有效监控起来,动态衡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

(本文发表于2024年5月13日《中国证券报》A03版ESG周刊,作者记者杨洁、见习记者陈子轩。有删节。点击此处 可访问原始链接。)